小兒科醫生看診怕什麼呢?可能很多人以為最怕小孩哭,但我其實不怕愛哭的小朋友,在多年磨練下早已習慣這種情形,會害怕的其實是某些類型的家長。大致上可分為幾種,這次先跟大家分享以下三種:
一、堅持不打疫苗
疫苗是經歷過去慘痛的感染、疾病的大流行而研發出來的預防醫學,幫助孩童免除一些疾病的威脅。就公共衛生角度而言,疫苗是有效降低傳染病傳播及死亡率的方法,極少數不良反應的案例,的確是忘不掉的夢靨,但有些案例經確認後也並非是疫苗造成,只是被媒體過度渲染造成恐慌。過度恐懼或排斥,認為所有疫苗都是危險的,就變成因噎廢食。
當遇到爸媽對於疫苗有疑慮時,我不免雞婆多問一句理由為何?父母堅決反對疫苗,也要確認理由為何,是否能收集正確的論述來支持,而非無謂的堅持,將道聽塗說視為真理,因為這個決定,是會深深影響孩子的健康及生命。我會繼續相信疫苗,也會繼續鼓勵每個孩子接種疫苗來預防疾病。
二、只信業務不信醫生
門診時也會害怕遇到一些無法說服的家長,明明花了不少時間解釋寶寶因為飲食狀況的關係,可能需要額外補充一些必要營養素,例如鐵質或維生素D,但家長卻只相信母嬰用品或藥局店家人員的說法,有些營養補充建議早已更新,他們卻還提供以前落後的觀念,於是家長一直詢問可否給孩子喝紅嬰水、幫孩子補充鈣粉或益生菌?這讓醫生很為難又無奈。
在門診最常被問到鈣粉,鈣粉在這個營養過剩的年代,孩子已不太需要,只要喝足夠的母奶或配方奶,一天所需鈣質應該足夠,過度補充鈣質容易增加腎臟的負擔,增加泌尿道結石的風險;而益生菌的補充也是眾說紛紜,若孩子有腸道不適的狀況,補充益生菌大多能有些幫助,但對於預防過敏的功效就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而且不同菌種效果不同,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清楚,而且也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補充。
三、過度害怕抗生素、類固醇…
從前醫生開什麼藥不重要,重點是要有效,病患很少過問藥物。現在網路資訊發達,在門診開始有爸媽會詢問開立了什麼藥物,特別會在意是否含抗生素或類固醇,會有這樣的轉變,應該是不時聽到「出現多重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或「類固醇濫用後造成厲害副作用」的報導,所以聽到醫生要開立這些藥物時反而會害怕,也變得很抗拒這些藥物。
當遇到這種狀況我還是會詳細和家長解釋,孩子因為細菌感染,身體出現不適,透過抗生素幫忙消滅體內病菌;過敏氣喘發作時,使用類固醇減緩過敏反應,其實任何藥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及意義,只要合理使用都能治病救命,恐懼往往是因為我們對藥物不夠了解。倘若醫生解釋完仍無法說服家長,反覆詢問「孩子症狀為何無法改善」,同時又堅持「我小孩絕對不能吃抗生素和類固醇」,這樣就只能另請高明了!
相信看完這篇文章後,大家一定能理解為何兒科醫生害怕的不是小孩,而是家長,但我知道任何的憂慮都是來自深愛孩子的心,我會更努力讓家長放心,也希望家長能有更開放的心聽聽醫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