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包醫生門診常遇到爸媽帶孩子來看病前,已經在外面診所看了一圈,藥單常讓我嘆為觀止,因為有些診所開立的藥物,即便是一般感冒,使用的藥物種類就玲瑯滿目:支氣管擴張藥、類固醇、最後來兩種抗生素做結尾,我心想孩子光吃藥就飽了,但孩子的病症真的需要如此多種的藥物嗎?雖說有些兒科醫師的用藥也不輕,但如果孩子生病了,阿包醫生還是建議先看小兒科,理由為何呢?
就從不同科別的醫師養成訓練談起,耳鼻喉科醫師的養成訓練,住院醫師時期主要是照護生病的大人,兒童病患比例不高,且疾病內容也以成人疾病為主,其中以頭頸部腫瘤為大宗。畢竟科別是外科體系,平常最主要的訓練就是開刀,雖說本身有門診訓練,甚至會安排幾個月到小兒科訓練,學習一般用藥及疾病照護,但診斷疾病的思維和脈絡,勢必和兒科醫師不一樣,比方說感染疾病發生在成人和小孩,考慮的病菌會不一樣,接下來選擇的藥物,甚至是抗生素就會不同。
家醫科的科別屬於內科系,訓練內容仍以成人疾病為主,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代謝疾病…等,疾病治療及照護都是他們訓練的專業項目。雖說住院醫師期間一樣會到小兒科訓練,但面對不熟悉的兒童疾病,可能就會影響鑑別診斷。
至於兒科醫師的養成,住院醫師訓練包含從產房待產、嬰兒室、新生兒加護病房、一般兒科病房及加護病房、兒科急診、健兒門診等,從孩子剛出生到長大的每個過程都必須參與,相關的疾病衛教以及嬰兒的飲食照顧,也都是訓練的項目,因為這些全都是兒科的範疇。
倘若孩子的健康狀況需要別科醫師的診療協助時,兒科醫師也一定安排會診或轉診,例如孩子近視就會轉介眼科醫師;孩子喉嚨卡魚刺、中耳積水要放通氣管就需要耳鼻喉科醫師幫忙;孩子蛀牙就需要牙科醫師協助;孩子皮膚上的胎記或血管瘤可能得找皮膚科醫師診治;孩子語言發展遲滯就需至復健科去做評估或進行早期療育。畢竟術業有專攻,我們一定得讓孩子獲得適當的醫療照顧。
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當中,兒童的定義就是指十八歲以下的任何人,阿包醫生想提醒各位爸媽,十八歲以下孩子生病建議先看小兒科,我們會堅守崗位,努力提供最好的照護品質,為下一代的健康把關!
沒有任何-個醫生親眼看過黴漿菌,那只是騙用紅黴及四環黴的藉口,以前的豬飼料就是加這二味,所以豬隻可早熟變更肥,叫歐羅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