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了藥,症狀更嚴重?打破你對藥物的誤解!


一位四歲男孩被帶來門診,阿嬤主訴男孩有感冒症狀已經好幾天了,阿包醫生檢查完開始紀錄醫囑及藥物,阿嬤突然跟我提醒說:「醫生,麻煩不要再開上次止鼻水藥水呀!因為他上次吃完那罐藥,咳得很厲害!」


聽到阿嬤這樣說,我趕緊回顧男孩上次的病歷,當時他只有輕微流鼻水,所以我只開了一罐希普利敏液(短效型抗組織胺藥水)。但一般來說,抗組織胺藥水常見的副作用為頭暈、嗜睡,偶而有腸胃不適,並無咳嗽這種副作用。面對這種用藥誤解,阿包醫生再花了不少時間跟阿嬤衛教,並且解釋這次用藥的理由為何。

其實以上場景在門診層出不窮,孩子吃藥沒好轉反而更嚴重,真的有藥物會讓孩子吃了症狀更厲害嗎?還是只是個誤解呢?或是醫生開錯藥?以下整理出幾種可能性,幫助爸媽們釐清觀念。

  • 症狀來自孩子本身疾病的進展
上面阿嬤的描述最有可能就是這個情況,一般感冒是所謂的病毒感染,剛開始可能只有流鼻水而已,當孩子本身免疫系統無法對抗病毒時,病毒繼續往下呼吸道跑,引起氣管的發炎,不管中間有無藥物的介入,最後都還是會出現咳嗽的結果。一般家屬不清楚藥物的作用機制,就容易將醫師用藥誤解為造成咳嗽的元凶,醫生這時就有「吃悶虧」的感覺,只能認份地花時間和家屬再解釋清楚。

  • 藥物的副作用造成新症狀
這個情況最常發生在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時,起初可能因為濃鼻涕和發燒而開始吃抗生素治療鼻竇炎,當鼻涕和發燒的症狀逐漸緩解後,孩子卻開始拉肚子。理由為何?就是因為抗生素在殺鼻竇炎壞細菌的同時,也將腸子的好細菌殺死,進而產生腹瀉的副作用。

所以醫生應在用藥前,先告知家屬孩子服藥後可能有腹瀉的副作用,若造成腹瀉不必太擔心,後續處置方式會有哪些,如此才能增加家屬讓孩子服藥的意願,盡早完成治療讓孩子恢復健康。不然家屬會認為孩子吃藥不適合,又繼續尋找下一位醫生徵求第二意見,如此一來,孩子的用藥可能中斷,導致治療時間延長,甚至讓細菌產生抗藥性。

  • 醫生開立了目前不需使用的藥物

面對孩子病情的發展,一般醫生經過縝密的身體檢查後,能大概預測疾病走向,但仍無法精準掌握每個症狀是否會出現。若只對目前症狀用藥,一旦孩子病情改善較慢或惡化,家屬可能會開始質疑醫生的醫術,甚至對用藥產生不信任,最後醫生也將流失病人。

所以有些醫生會選擇在尚無其他症狀時,先使用藥物來防堵新症狀的出現,例如在咳嗽初期就加入支氣管擴張劑來避免後續的呼吸喘鳴,但孩子可能因此手抖或精神亢奮;病毒感染一開始先用抗生素來預防後續可能發生的細菌感染,但孩子也許會出現腸胃不適的症狀;使用類固醇來避免組織的發炎腫脹或敏感,長期服用,孩子可能食慾大開,體重增加,甚至免疫力被抑制。每位醫生都有自己的開藥原則,以上可說是有些醫生害怕病人流失而選擇的自保行為,但也許太小看孩子身體的自癒能力,反而讓他們多吃了不必要的藥物呀!

醫生不是算命師,不會摸骨、也不會看病童的面相,只能借助家屬詳細陳述孩子的病史以及仔細地身體檢查來診治生病的孩子。對於急性病症對症下藥或做緊急處置是醫生的職責,但對於一般輕症,用藥幫助有限的情況下,醫生更需要花時間和家屬衛教疾病的病程、用藥的原則,並告知當孩子有什麼情況需再次回診,這也就是為何阿包醫生的門診,總花不少時間叮嚀家屬的原因。我不希望變成開藥的機器,只給各種藥物,避開那些吃力不討好的衛教。

兒科醫師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每位孩子都能遠離病痛與疾病,我們希望用最精準的藥物、最少的治療,讓生病的孩子快快恢復健康,也希望各位爸媽能尋得信任的兒科醫師,一起守護孩子的健康並陪伴他們長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